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無信不立

無信不立

「誠信」自古以來,都是中西方社會極重視的美德,誠信是立人之本,交友經商之道,更是齊家治國之基,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又說:足食、足兵都可去之,但「民無信不立」;聖經上也說:「誠信比財富更有價值」。
回顧政府過去一年多以來,兩任院長都很想做一些事,且也真的大刀闊斧對許多以往因選舉或歷史因素所累積的陳年舊案,做了許多改變,有一些漸漸顯現效果的,像開放陸客觀光,和部分的交通建設,雖過程容或有些爭議,或一再延宕,結果還是讓民眾受惠。不過更有許多施政作為,或因思慮不周、罔顧民情,或利益團體、民意代表的掣肘,妥協權變,一改再改,不只最後原有公平正義的改革精神,蕩然無存,反而變成圖利特定族群的惡法;更嚴重的是,政府威信掃地,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盪到低點。
不管是政府或個人的「誠信」,是要經年累月,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但只要幾個「無信」的事件,就足以讓政府或個人失去人們的信任。看看最近的「會計法條文修正再覆議」、「證所稅條文修正」、「十二年國教」、「服貿協議」、「大埔土地徵收拆除」;政府想做事的立意,是毋庸置疑,可是為什麼會弄得民怨沸騰,反對聲浪四起?溝通不足固然是原因,不過那只是浮面的,真正的癥結是在上位者事前輕諾或隱瞞,事後不能履行時,又硬拗或卸責,致失去人民信任。
憑心而論,過去這段時間,政府明知有許多政策推動,非但吃力不討好,而且會得罪許多既得利益者,不過基於國家長遠考量,還是努力去做;但幕僚單位和執行單位,往往思慮不周,準備不足,對民情掌握甚至報喜不報憂,評估草率,選擇性地提供上級單位和民眾偏頗的資訊,導致政策法案一推出,社會譁然,弄得政府首長,禮失求諸野,政策辦法一再轉彎,說出去的話也一再推翻修正,食言自肥;如此,不只是法案,還有首長個人全無「誠信」可言,怎能得到人民信賴?
當政府和首長個人的「誠信」,受到民眾的質疑,其結果是,任何施政不但不要奢求民眾支持,民眾甚至採取負面解讀,就像「服貿協議」,大多數人,不但未見其利,反而認為是一個「喪權辱國」的賣台協議。某位患有「權力傲慢症候群」的財經官員,甚至以教訓口吻要大家「識大體,不能像個對外簽了任何協議都不承認的野孩子」,不啻更落實民眾心目中「政府不可信任」的疑慮。
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而言,除了目前已簽訂的幾個協議外,後續還有協議要簽,以這次「服貿協議」所引發的民眾反彈,未來的溝通過程只會更辛苦;此外十月電費調整,核四的續建也都考驗著政府的執政效能,要得到民眾的支持,不可能回到威權體制;要順利推動,再也沒有比趕快建立政府和官員的「誠信」更為當務之急。
2013/07/09王炘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