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從30K到300K

30K300K
又到畢業季,大學畢業生,幸運進入職場的,月薪25K26K;王品戴董事長要薪資50K以下的人,不要儲蓄,要去消費,建立自己的人脈關係,引起許多名嘴的撻伐,後來又修正為30K以下。其實戴董事長只是就自已的生活心得和工作經驗做建議,相不相信,採不採行在個人。惟一遺憾的是,我們這個社會似乎把收入多寡當做成功與否最重要的指標。戴董事長是生意人,以收入多少鼓勵青年人,天經地義。今天換個宗教界人士,可能又是另一種衡量標準。其實人的成功有各種不同的模式,財富多寡只是其中一個。德雷莎修女要她中途之家的志工,穿最簡樸的衣服,吃最粗糙的食物,讓自己和那些被照顧者,在同一生活水平,一生奉行。她得到世人的景仰,再多的K也不足以媲美。
每個人從出生開始,際遇就不同,美國獨立宣言所說的「人生而平等」,只是生存的權力和最終死亡的結果是平等的,不是智慧、能力和各種內外在生活條件和環境相同。聰明和魯鈍或生在帝王家、富貴家,和生在貧苦百姓家,出發點就註定了不平等。重要的是每個人要確認自己人生的目標,不管這個目標會不會隨年齡做階段性改變,能達到目標,對自己而言就是成功。收入只要能滿足生活上的需求,再多出來的財富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生命有盡,物慾無窮。生意人往往以賺取最多的財富為人生目標,所以他們的建議自然是怎樣讓自己收入有更多K為成功的指標。
家有兩個小孩,給予的愛和教育都是一樣的,沒有讀昂貴的私校,和大多數人一樣,從國小、國中循序以進,因志趣不同,行業不同,現在一個月收入約300K以上,另一個30K多一點,重要的是,他們都熱愛自己的工作,而且不斷從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智能,不管是照護病人的身體健康或滿足社會大眾知的權利,都克盡職守,盡心盡力,不只他們自己,我也覺得至少到目前,他們是成功的,也以他們為榮。300K30K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就像端午吃粽子,吃一個包香菇、蝦米、豬肉的四十元粽子,和包飽魚、干貝,好幾百元的粽子,端看吃的人心裡價值觀如何?到底是利用過節炫富?還是過節應景,滿足口腹之慾?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帶給人們更舒適、便利的生活,但也扭曲了人們對金錢的認知;人們對金錢多寡的觀念往往是「多多益善」。其實金錢是人們生活中最要注意「適時」「適量」的東西。不足會影響生活需求和品質,但過量且處理不當,反而會成為不快樂甚至痛苦的來源;而這些關鍵都不在金錢本身,而是在人的貪婪和慾望。
值此許多青年朋友即將離開學校,社會上所謂成功的人,一定會多所提醒,不過上一代的人怎麼說,不是那麼重要;因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環境背景,別人的經驗和心得,當然有值得參考學習,但也未必要全盤接受,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瞭解自己未來在社會上的定位。進入職場,如果已經確認自己的志趣,那就勇往直前,先不要太在意多少K,重要的是有沒有機會從工作中磨練自己,提升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職場上五年後就大部份用不到了,後續職場中累積磨練出來的職能和經驗才是往後賴以生存打拼的本錢。不論以收入多少K為目標,或以服務人群,奉獻社會為目標。都不要輕言放棄,早晚一定會走出一條路來。成功與否是對自己能否交待,而不是滿足別人世俗的期望。如還沒有確定自己志趣和努力方向的,也不必心急氣餒,給自己一點時間,先根據所學,嘗試不同領域或性質的工作,再考慮自己的人格特質,有計劃,有自信,很快也會找到自己的目標;最忌人云亦云,不斷改變自己的道路,一轉眼,幾年光陰過去,還在摸索嘗試不同的工作,無法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一輩子可能就這樣蹉跎下去。

2013/06/17王炘盛

珍惜摯愛在世的每一個日子

珍惜摯愛在世的每一個日子
日前新北市汐止八十四歲曾姓老翁,憂心自己來日不多,怕年七十七歲,失智臥床,生活無法自理的愛妻彭女士未來無人照顧,疑用榔頭加菜刀猛砍病妻脖子後自殺,導致妻死,自己命危的人倫悲劇。看到這則消息,不禁想起三年前,台北市文山區也有一位84歲的王姓老翁,因不忍妻子長期罹患帕金森氏症,再加上骨折不良於行,為結束妻子痛苦,趁餵食妻子服用安眠藥昏迷之際,拿螺絲起子,以鐵槌釘入妻子前額,導致妻子出血死亡,再向警方自首。王老先生在法院審理期間表示,沒和妻子同死,就是希望喚起社會注意國內沒有安樂死的問題,他也一再請法官判他死刑,結果一審被判刑9年。不過隔年王先生因心肺衰竭病逝看守所。
除了宗教和近二、三十年興起的「死亡學」,人類長期以來,就是重「生」不重「死」;雖然每個人生命的終結都是死亡,但我們的教育,自古以來就鼓勵人應從「積極發展」去面對人生,像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人認真的活都來不及了,那想得到死的事。其實「生」與「死」是一體兩面;如果只從「生」的面去看,一昧地歌頌表揚成功者,鼓勵大家朝此方向努力,有時會難免失之現實功利,甚至反而讓更多的人,因不成功而失落;反之如只從「死」的面向去看,凡事淡定、與世無爭,則有可能讓人變得消沈虛無。人生就像一段旅程,不一定要十分精彩亮麗,也不希望過得灰暗渾噩,只求盡興順心,來得瀟灑自在,走得心安無憾,也就夠了。
在可預知的未來幾十年,「安樂死」、「老人安養」、「自殺防治」、「臨終關懷」、「傷痛輔導」等,絕對是各國政府都要嚴肅面對的問題,在所謂「生死學」裡,也是重要的研究項目;曾、王兩位老翁因不忍、不捨,或基於所謂「愛」的原因殺妻,絕不是個案,也絕不會是最後一件案例,這只是代表我們在國民的「生命教育」上,還有一段努力的空間;老人的心理輔導,青少年自殺率逐年升高,都是一樣。「生死學」近幾年已慢慢成為許多大學院校課程之一,起步雖有點晚,但總是個開始。另外讓「活著就有意義」的正向觀念,推廣普及到社會大眾,也是迫切需要的工作;一方面長期扎根,一方面佐以諮商輔導、專線防治,才足以構成綿密的安全網,防止類似厭世自殺或殺人的悲劇一再發生。
曾經有中國大陸的刊物,盛讚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我們也曾以此為傲;可是曾幾何時,我們看到我們的政府官員,不恤生民,倒行逆施,處處與民作對;薪資倒退,物價飛漲,核災陰影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不肖商人將違法添加物摻入食品裡,塑化劑、毒澱粉,讓社會大眾食不安心;酒駕肇事,視他人生命如草芥一再重演。許多人彷彿都忘了「尊重珍惜生命」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教養;不尊重、珍惜自己的生命,當然更不會尊重別人的生存權利。每個人,每一天都在「惶恐」、「驚心」中過日子。
其實在世上的每一天,用一句俗話說:「日日是好日」,每個人都應該珍惜每一個活著的日子,不只是自己活著的每一天,還有別人活著的每一天,都是值得慶幸的好日子;不要等到要走的時候,才覺得還有許多未了的事,來不及讓那些你愛的人知道你有多愛她;對的事、該做的事,當下就去做,不必等什麼良辰吉日;當然更不能去糟蹋活著的每一天,做一些損人不利己,讓自己走的時候後悔的事;不管在朝在野,為官為民,都要盡己之力,為自己、為別人造就活在世上時美好的每一天。

2013/06/04王炘盛

「人老體衰」與「床頭金盡」

「人老體衰」與「床頭金盡」
—老年問題側繪之ㄧ—
人的出生是個偶然,死亡是必然;從出生的那刻起,就一步一步走向最後死亡的終點。年幼和年輕時,除非在病床上,否則很少會想到死亡的問題,可是當年齡漸長,開始面對老、病的時候,就會偶而乃至經常想到「死」所相關的許多事情。
其實大部份的人都怕「老」甚於怕「死」,尤其青壯年時,事業愈成功,社經地位愈高者,最害怕老病時,祈憐後生晚輩同情照護的光景。不久前過世的樞機主教單國璽,不僅是令人景仰的宗教家,人格和品德更是大眾的典範,猶為自己生病,排泄失禁造成他人麻煩所困窘,更何況如果是長期臥病的一般人,如果有知,常常不知如何自處。雖然現在一般中上家庭,多以僱用外勞,代替子女親侍湯藥及清潔護理,不過前題常須受照護者,有經濟能力足以支應全部或至少大部份的費用;要單靠子女長期負擔,一般家庭會是難以承受之重。
「人老體衰」是每個人幾乎難以避免,而且無法完全掌控,所能做的只能延緩發生的時候,或是縮短持續的期程。人的體質至少有百分六十來自基因遺傳,但仍有近百分之四十可以靠後天加以調整改善;多注意身體健康和加強體魄,多少能讓一些遺傳宿疾避免或減少發生機會。現在國人飲食方面早就沒有營養不足的問題,但運動風氣和習慣比之歐美國家仍嫌不足;運動除了場地等硬體設施外,最重要還是要本身真的喜歡;為身體健康而運動,固然是動機之一,但要有興趣才能持久,乃至變成不可不然的習慣。這固有賴於政府、學校的提倡和導引,但父母的身教,更是子女自小培養運動嗜好最好的方法。
人老了,除「年老體衰」的問題外,另外一個比較功利,人們常避而不談,但事實卻經常發生的,就是老人經濟方面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在藍領階級的家庭,中上的白領家庭也屢見不鮮。人老了,最好仍然要保有獨立的經濟基礎,而且要能確保可以供應到自己撒手人寰。子女孝順、奉養值得欣慰;但也要體諒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時候;更不要說那些因為人父母教育失敗所致的不孝子女。看到媒體報導那些子女為區區一點錢財而弒父殺母的事,那些父母對錢財的觀念,不管身教或言教難道沒有失職之處嗎?
65歲以上老人的比例超過14%的「老人化國家」,「養兒防老」已經變成不是社會價值的主流意識;不管是「機構照護」或「社區照護」,或家庭「自力照護」,除國家補助外,或多或少仍要有一部分自付的經濟能力,身為當事人的老人,當然也不能完全置身度外。老病之人,能盡量不拖累親人、子女或晚輩,才比較能活得出尊嚴。曾經看過一個事業成功的長輩,中風纏綿病塌,子女們為了財產分配爭執,他不能言語,只是淚流不止。經濟無虞之人,尚且如此不堪,更別說那些「床頭金盡」的老病之人。
「人老體衰」有時比較難以自主,但避免「床頭金盡」應該比較可以自主管理。人老切忌不甘寂寞,有位在金融機構工作三十餘年的老友,退休後覺得自己還可有一番作為,把上千萬的退休金全投到東海岸購地套牢,落得現在每日哀聲嘆氣,悔不當初。其實生活可以很簡單,尤其人老的時候,沒有車開了,可以多走路,應酬少了,一餐一個饅頭也可打發;多了時間,可以看看以前一直想看卻沒時間看的書,去一直想去卻沒時間去的地方;慾望少了,煩惱也少,最重要花費也少了,經濟負擔輕了,自然不會走到「床頭金盡」的地步。
太陽照到富人身上,也照到窮人身上;「老」、「病」、「死」,窮人要面對,富人也要面對,人要活得快樂,活得有尊嚴,不用高深的學問或哲理,更無須龐大的財富,只要好好活出自己,少拖累別人,少成為別人的負擔,行有餘力,多助人,多奉獻人群,也就不枉此生了。

2013/05/27 王炘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