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如兒戲
「十二年國教」吵吵嚷嚷至今未歇,從免試比例、會考、特色招生,一路吵到排富等問題,幾無寧日。當然民主過程,吵吵鬧鬧最後形成共識決,也是一種正常程序,不是壞事。只是在過程中,暴露出主管機關對此等大事,嚴重的準備不足,思慮不周,不只細部計畫變了又變,甚至大原則、政策方向也可幾日內轉了好幾個彎。從不排富到排富,又改稱「補助」,從「國民教育」變成「基本教育」,而所有一切計畫作為至今仍沒有法源依據。
教育部長因在大學治校有成,成績斐然,榮膺全國教育首長,這次一世英名看來要毀在「十二年國教」這個計畫上;很多的博士、教授級的政府官員,在民間或學術機構,都表現優異,成績卓著;奇怪的是,一到政府部門,都變成了一群「不會做事的好人」,到底是他們本身的問題呢?還是官場的環境、文化使然,這種現象以往就有,於今尤甚。
「十二年國教」的本質問題,排不排富,或補不補助,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院長揭櫫的三個理由:財政問題、技職教育、公平正義。那都是事先確定排富原則後,再去勉強找出來的理由,立論基礎禁不起考驗。「十二年國教」最大改變應該是在於要不要把目前高中所存在,大家機會均等的「菁英教育」,變成獨厚富裕階層的「大學學前教育」體制,保障他們的子弟更容易接受優質的大學教育的機會。因為在目前「菁英教育」導向的前提下,經濟狀況中下家庭的子弟,即使無法請家教,或參加很多課外補習,但只要努力用功,考上公立菁英高中的機會還是很大,將來循序上好的大學、研究所,即使有學貸,仍不失有較大出人頭地的機會。富裕人家的子弟,優秀的、用功的,當然也有機會上公立菁英高中,稍差的,靠著密集式的家教和補習,也可上不錯的高中,或者到昂貴的私立學校,將來也能上不錯的大學。現有制度儘管有一些先天上不盡完美之處,但窮苦人家的小孩仍有很大機會經由努力用功,改變世代貧窮的宿命。
在「十二年國教」的框架下,即使初期像建中、北一女等菁英學校,力爭較高比例的特色招生,不過在全面免試的大目標下,「量變造成質變」,早晚還是會失去現有優質學生為主的結構,最後整個高中職教育體系,淪為和現有的國中教育一般;今天一般國中裡,幫派的問題、吸毒的問題,已經嚴重到超乎想像的程度,教師對學生幾乎無力管教,家庭環境優渥的,大部份將子女送到私立中學,現在雙北市首長的子弟,就是最好的榜樣;至於窮苦人家的子弟像以往靠努力以接受優質教育翻身的機會大大減少;而且這群人也是在這次「十二年國教」改革浪潮中,最沒有人替他們發聲。再想像將來如果高中職大部份免試,乃至全面免試,一般國中教育環境只有更趨惡劣,而且許多問題還會延伸至一般高中職。
「十二年國教」的目的何在?我不知道有多少政府官員能說清楚,以今天台灣就讀高中職比例達到國中畢業生98%的情況下,「十二年國教」的迫切性何在?難道只因為政治人物競選時,信口開河,亂開支票,就值得耗費國家社會如此多的有形、無形資源?而且還以下一代的教育百年大計為賭注,值得嗎?
2013/06/23 王炘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