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無信不立

無信不立

「誠信」自古以來,都是中西方社會極重視的美德,誠信是立人之本,交友經商之道,更是齊家治國之基,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又說:足食、足兵都可去之,但「民無信不立」;聖經上也說:「誠信比財富更有價值」。
回顧政府過去一年多以來,兩任院長都很想做一些事,且也真的大刀闊斧對許多以往因選舉或歷史因素所累積的陳年舊案,做了許多改變,有一些漸漸顯現效果的,像開放陸客觀光,和部分的交通建設,雖過程容或有些爭議,或一再延宕,結果還是讓民眾受惠。不過更有許多施政作為,或因思慮不周、罔顧民情,或利益團體、民意代表的掣肘,妥協權變,一改再改,不只最後原有公平正義的改革精神,蕩然無存,反而變成圖利特定族群的惡法;更嚴重的是,政府威信掃地,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盪到低點。
不管是政府或個人的「誠信」,是要經年累月,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但只要幾個「無信」的事件,就足以讓政府或個人失去人們的信任。看看最近的「會計法條文修正再覆議」、「證所稅條文修正」、「十二年國教」、「服貿協議」、「大埔土地徵收拆除」;政府想做事的立意,是毋庸置疑,可是為什麼會弄得民怨沸騰,反對聲浪四起?溝通不足固然是原因,不過那只是浮面的,真正的癥結是在上位者事前輕諾或隱瞞,事後不能履行時,又硬拗或卸責,致失去人民信任。
憑心而論,過去這段時間,政府明知有許多政策推動,非但吃力不討好,而且會得罪許多既得利益者,不過基於國家長遠考量,還是努力去做;但幕僚單位和執行單位,往往思慮不周,準備不足,對民情掌握甚至報喜不報憂,評估草率,選擇性地提供上級單位和民眾偏頗的資訊,導致政策法案一推出,社會譁然,弄得政府首長,禮失求諸野,政策辦法一再轉彎,說出去的話也一再推翻修正,食言自肥;如此,不只是法案,還有首長個人全無「誠信」可言,怎能得到人民信賴?
當政府和首長個人的「誠信」,受到民眾的質疑,其結果是,任何施政不但不要奢求民眾支持,民眾甚至採取負面解讀,就像「服貿協議」,大多數人,不但未見其利,反而認為是一個「喪權辱國」的賣台協議。某位患有「權力傲慢症候群」的財經官員,甚至以教訓口吻要大家「識大體,不能像個對外簽了任何協議都不承認的野孩子」,不啻更落實民眾心目中「政府不可信任」的疑慮。
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而言,除了目前已簽訂的幾個協議外,後續還有協議要簽,以這次「服貿協議」所引發的民眾反彈,未來的溝通過程只會更辛苦;此外十月電費調整,核四的續建也都考驗著政府的執政效能,要得到民眾的支持,不可能回到威權體制;要順利推動,再也沒有比趕快建立政府和官員的「誠信」更為當務之急。
2013/07/09王炘盛


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文創產業中介平台的迷思

文創產業中介平台的迷思
威尼斯開幕的第三屆當代藝術玻璃展,藝術家蔡國強創作了一些模特兒套上玻璃製的自殺爆炸背心,在場外穿梭,訴求危險無處不在,反諷自911後,人們日常生活一系列以安全為考量的變化,但危險依然無所不在。前陣子過世的旅法畫家趙無極,和另一位也是旅法的朱德群先生的抽象畫,在拍賣場上價格動輒8位數、9位數,但他們的畫,到底有多少買家能正確解讀?畢卡索、達利的畫都曾來台灣展覽,不經導覽,也很少人能知道他們要表達什麼?台北幾當代藝術館的展覽,我個人眼拙,常十之八、九看不懂那些藝術家的作品,不但內容抽象,媒材千奇百怪,標題更是不知所云。
前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漢寶德先生曾在他「談美感」的書中提到:自二十世紀七零年代以來,藝術已與美分家了。的確如此,現在的藝術,大多是藝術家們透過各種媒材,甚至情境,訴說他們內心的意念,或感觸,早已不像傳統藝術,和美的映像互為表裡,容易被普羅大眾所接受。
我們無法否認畢卡索、達利、馬諦斯,乃至趙無極、朱德群這些大師,在藝術上的成就與地位;但能收藏得起、看得懂這些作品,畢竟少數。在文創產業的領域裡,這些大師,只能是個指標;無法量產,無法普及化。文創產業裡的作品產出,不但希望能有藝術氛圍,且能結合美感,走入群眾,融入生活;有專業,但又不能曲高和寡,如此才能量化,形成產業鏈,創造出產值。而這種型式很適合許多未具高知名度的藝術或創意工作者;這些人大都是基於興趣和熱情,一頭栽入,一廂情願的創作;等累積不少產出後,才思考要如何介紹給群眾,如何行銷。
協助輔導文創作者和串連消費的組織,這許多年來,以各種型式陸陸續續產生;有官方的機構,有公私立的基金會,它們主要扮演財務補助支援的角色,當然也有少數擔任創意內容提供角色,像故宮博物院;另外還有一些姑且稱為「文化創意產業展演平台」,這個角色扮演者,則幾乎都是一群文創工作的愛好者,以一己或數人之力,經營一些可以讓創作者展示介紹作品的舞台或展場,這些媒介場所有許多甚至小到以一家咖啡館的型式存在,文宣因陋就簡,有限量的發行。這些經營管理者中,幸運的,獲主管機關或基金會固定補助,有的則向基金會提報計畫取得經費,有的則是靠經營副業或販賣展售文創作品的收益維持。財務壓力是一大挑戰,另外不定期參展者的素質也是一大問題,展出者有的成熟度不夠,專業不足,當然也有才華橫溢,但缺乏迎合市場需求的靈巧;在在都使這些展演平台的維繫困難重重。而這也是要推動文創產業的主管單位,除了經費補助外,要積極去處理的。這些「文化創意產業展演平台」運作方式多元,成效不一,主管單位首先要做的,應是如何以有系統但又不能過度涉入內部運作方式,予以各展演平台適切分類、分級,讓不同品項的文創工作者能找到最適切的展演場所。第二是考慮以外聘專業人員方式,輔導培養各體系文創人才,而不是任其自行摸索,甚或實施類似工藝研究所推行的「工藝之家」認證方式,使展演平台與文創工作者合作時,有比較客觀的認知標準。最後就是對各展演平台,建立一套公平有效的評核機制,定期予以適度獎勵,並做為經費補助參考。
文創產業所需要的軟實力遠超過其他產業,所以主管單位推動所需耗費的心力和作為,需要更細膩、更周全。雖不像科技產業可以直接影響國家的總體經濟;但文創產業除了產值外,對世道人心、國民品格的影響,是長久而深遠的,一個懂得美、懂得品味的民族,它的快樂指數絕對不會低的。
2013/07/23王炘盛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百年大計如兒戲

百年大計如兒戲
「十二年國教」吵吵嚷嚷至今未歇,從免試比例、會考、特色招生,一路吵到排富等問題,幾無寧日。當然民主過程,吵吵鬧鬧最後形成共識決,也是一種正常程序,不是壞事。只是在過程中,暴露出主管機關對此等大事,嚴重的準備不足,思慮不周,不只細部計畫變了又變,甚至大原則、政策方向也可幾日內轉了好幾個彎。從不排富到排富,又改稱「補助」,從「國民教育」變成「基本教育」,而所有一切計畫作為至今仍沒有法源依據。
教育部長因在大學治校有成,成績斐然,榮膺全國教育首長,這次一世英名看來要毀在「十二年國教」這個計畫上;很多的博士、教授級的政府官員,在民間或學術機構,都表現優異,成績卓著;奇怪的是,一到政府部門,都變成了一群「不會做事的好人」,到底是他們本身的問題呢?還是官場的環境、文化使然,這種現象以往就有,於今尤甚。
「十二年國教」的本質問題,排不排富,或補不補助,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院長揭櫫的三個理由:財政問題、技職教育、公平正義。那都是事先確定排富原則後,再去勉強找出來的理由,立論基礎禁不起考驗。「十二年國教」最大改變應該是在於要不要把目前高中所存在,大家機會均等的「菁英教育」,變成獨厚富裕階層的「大學學前教育」體制,保障他們的子弟更容易接受優質的大學教育的機會。因為在目前「菁英教育」導向的前提下,經濟狀況中下家庭的子弟,即使無法請家教,或參加很多課外補習,但只要努力用功,考上公立菁英高中的機會還是很大,將來循序上好的大學、研究所,即使有學貸,仍不失有較大出人頭地的機會。富裕人家的子弟,優秀的、用功的,當然也有機會上公立菁英高中,稍差的,靠著密集式的家教和補習,也可上不錯的高中,或者到昂貴的私立學校,將來也能上不錯的大學。現有制度儘管有一些先天上不盡完美之處,但窮苦人家的小孩仍有很大機會經由努力用功,改變世代貧窮的宿命。
在「十二年國教」的框架下,即使初期像建中、北一女等菁英學校,力爭較高比例的特色招生,不過在全面免試的大目標下,「量變造成質變」,早晚還是會失去現有優質學生為主的結構,最後整個高中職教育體系,淪為和現有的國中教育一般;今天一般國中裡,幫派的問題、吸毒的問題,已經嚴重到超乎想像的程度,教師對學生幾乎無力管教,家庭環境優渥的,大部份將子女送到私立中學,現在雙北市首長的子弟,就是最好的榜樣;至於窮苦人家的子弟像以往靠努力以接受優質教育翻身的機會大大減少;而且這群人也是在這次「十二年國教」改革浪潮中,最沒有人替他們發聲。再想像將來如果高中職大部份免試,乃至全面免試,一般國中教育環境只有更趨惡劣,而且許多問題還會延伸至一般高中職。
「十二年國教」的目的何在?我不知道有多少政府官員能說清楚,以今天台灣就讀高中職比例達到國中畢業生98%的情況下,「十二年國教」的迫切性何在?難道只因為政治人物競選時,信口開河,亂開支票,就值得耗費國家社會如此多的有形、無形資源?而且還以下一代的教育百年大計為賭注,值得嗎?

2013/06/23 王炘盛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從30K到300K

30K300K
又到畢業季,大學畢業生,幸運進入職場的,月薪25K26K;王品戴董事長要薪資50K以下的人,不要儲蓄,要去消費,建立自己的人脈關係,引起許多名嘴的撻伐,後來又修正為30K以下。其實戴董事長只是就自已的生活心得和工作經驗做建議,相不相信,採不採行在個人。惟一遺憾的是,我們這個社會似乎把收入多寡當做成功與否最重要的指標。戴董事長是生意人,以收入多少鼓勵青年人,天經地義。今天換個宗教界人士,可能又是另一種衡量標準。其實人的成功有各種不同的模式,財富多寡只是其中一個。德雷莎修女要她中途之家的志工,穿最簡樸的衣服,吃最粗糙的食物,讓自己和那些被照顧者,在同一生活水平,一生奉行。她得到世人的景仰,再多的K也不足以媲美。
每個人從出生開始,際遇就不同,美國獨立宣言所說的「人生而平等」,只是生存的權力和最終死亡的結果是平等的,不是智慧、能力和各種內外在生活條件和環境相同。聰明和魯鈍或生在帝王家、富貴家,和生在貧苦百姓家,出發點就註定了不平等。重要的是每個人要確認自己人生的目標,不管這個目標會不會隨年齡做階段性改變,能達到目標,對自己而言就是成功。收入只要能滿足生活上的需求,再多出來的財富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生命有盡,物慾無窮。生意人往往以賺取最多的財富為人生目標,所以他們的建議自然是怎樣讓自己收入有更多K為成功的指標。
家有兩個小孩,給予的愛和教育都是一樣的,沒有讀昂貴的私校,和大多數人一樣,從國小、國中循序以進,因志趣不同,行業不同,現在一個月收入約300K以上,另一個30K多一點,重要的是,他們都熱愛自己的工作,而且不斷從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智能,不管是照護病人的身體健康或滿足社會大眾知的權利,都克盡職守,盡心盡力,不只他們自己,我也覺得至少到目前,他們是成功的,也以他們為榮。300K30K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就像端午吃粽子,吃一個包香菇、蝦米、豬肉的四十元粽子,和包飽魚、干貝,好幾百元的粽子,端看吃的人心裡價值觀如何?到底是利用過節炫富?還是過節應景,滿足口腹之慾?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帶給人們更舒適、便利的生活,但也扭曲了人們對金錢的認知;人們對金錢多寡的觀念往往是「多多益善」。其實金錢是人們生活中最要注意「適時」「適量」的東西。不足會影響生活需求和品質,但過量且處理不當,反而會成為不快樂甚至痛苦的來源;而這些關鍵都不在金錢本身,而是在人的貪婪和慾望。
值此許多青年朋友即將離開學校,社會上所謂成功的人,一定會多所提醒,不過上一代的人怎麼說,不是那麼重要;因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環境背景,別人的經驗和心得,當然有值得參考學習,但也未必要全盤接受,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瞭解自己未來在社會上的定位。進入職場,如果已經確認自己的志趣,那就勇往直前,先不要太在意多少K,重要的是有沒有機會從工作中磨練自己,提升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職場上五年後就大部份用不到了,後續職場中累積磨練出來的職能和經驗才是往後賴以生存打拼的本錢。不論以收入多少K為目標,或以服務人群,奉獻社會為目標。都不要輕言放棄,早晚一定會走出一條路來。成功與否是對自己能否交待,而不是滿足別人世俗的期望。如還沒有確定自己志趣和努力方向的,也不必心急氣餒,給自己一點時間,先根據所學,嘗試不同領域或性質的工作,再考慮自己的人格特質,有計劃,有自信,很快也會找到自己的目標;最忌人云亦云,不斷改變自己的道路,一轉眼,幾年光陰過去,還在摸索嘗試不同的工作,無法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一輩子可能就這樣蹉跎下去。

2013/06/17王炘盛

珍惜摯愛在世的每一個日子

珍惜摯愛在世的每一個日子
日前新北市汐止八十四歲曾姓老翁,憂心自己來日不多,怕年七十七歲,失智臥床,生活無法自理的愛妻彭女士未來無人照顧,疑用榔頭加菜刀猛砍病妻脖子後自殺,導致妻死,自己命危的人倫悲劇。看到這則消息,不禁想起三年前,台北市文山區也有一位84歲的王姓老翁,因不忍妻子長期罹患帕金森氏症,再加上骨折不良於行,為結束妻子痛苦,趁餵食妻子服用安眠藥昏迷之際,拿螺絲起子,以鐵槌釘入妻子前額,導致妻子出血死亡,再向警方自首。王老先生在法院審理期間表示,沒和妻子同死,就是希望喚起社會注意國內沒有安樂死的問題,他也一再請法官判他死刑,結果一審被判刑9年。不過隔年王先生因心肺衰竭病逝看守所。
除了宗教和近二、三十年興起的「死亡學」,人類長期以來,就是重「生」不重「死」;雖然每個人生命的終結都是死亡,但我們的教育,自古以來就鼓勵人應從「積極發展」去面對人生,像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人認真的活都來不及了,那想得到死的事。其實「生」與「死」是一體兩面;如果只從「生」的面去看,一昧地歌頌表揚成功者,鼓勵大家朝此方向努力,有時會難免失之現實功利,甚至反而讓更多的人,因不成功而失落;反之如只從「死」的面向去看,凡事淡定、與世無爭,則有可能讓人變得消沈虛無。人生就像一段旅程,不一定要十分精彩亮麗,也不希望過得灰暗渾噩,只求盡興順心,來得瀟灑自在,走得心安無憾,也就夠了。
在可預知的未來幾十年,「安樂死」、「老人安養」、「自殺防治」、「臨終關懷」、「傷痛輔導」等,絕對是各國政府都要嚴肅面對的問題,在所謂「生死學」裡,也是重要的研究項目;曾、王兩位老翁因不忍、不捨,或基於所謂「愛」的原因殺妻,絕不是個案,也絕不會是最後一件案例,這只是代表我們在國民的「生命教育」上,還有一段努力的空間;老人的心理輔導,青少年自殺率逐年升高,都是一樣。「生死學」近幾年已慢慢成為許多大學院校課程之一,起步雖有點晚,但總是個開始。另外讓「活著就有意義」的正向觀念,推廣普及到社會大眾,也是迫切需要的工作;一方面長期扎根,一方面佐以諮商輔導、專線防治,才足以構成綿密的安全網,防止類似厭世自殺或殺人的悲劇一再發生。
曾經有中國大陸的刊物,盛讚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我們也曾以此為傲;可是曾幾何時,我們看到我們的政府官員,不恤生民,倒行逆施,處處與民作對;薪資倒退,物價飛漲,核災陰影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不肖商人將違法添加物摻入食品裡,塑化劑、毒澱粉,讓社會大眾食不安心;酒駕肇事,視他人生命如草芥一再重演。許多人彷彿都忘了「尊重珍惜生命」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教養;不尊重、珍惜自己的生命,當然更不會尊重別人的生存權利。每個人,每一天都在「惶恐」、「驚心」中過日子。
其實在世上的每一天,用一句俗話說:「日日是好日」,每個人都應該珍惜每一個活著的日子,不只是自己活著的每一天,還有別人活著的每一天,都是值得慶幸的好日子;不要等到要走的時候,才覺得還有許多未了的事,來不及讓那些你愛的人知道你有多愛她;對的事、該做的事,當下就去做,不必等什麼良辰吉日;當然更不能去糟蹋活著的每一天,做一些損人不利己,讓自己走的時候後悔的事;不管在朝在野,為官為民,都要盡己之力,為自己、為別人造就活在世上時美好的每一天。

2013/06/04王炘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