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及台灣木雕的起源、演進及後續發展和流派,在這資訊爆發及電腦網路科技發達的時代,只要利用任何一種搜尋工具,即可找到成篇累牘的基本資料,而且這些資料,因重複抄襲而十分雷同。因之不宜就此部份再拾人牙慧贅述。開宗明義直接由木雕品談起,必要時再旁徵博引其淵源和脈絡。
木雕正如其他工藝,應用於生活和裝飾的歷史淵源流長,但因易於腐朽,保存不易,留存至今者,包括年代較近的,其質量都不足以媲美於其他種類之歷史文物。但木雕由於製作材料的緣故,給予人的感覺,迴異於其它工藝或藝術品。木材源自於山林中的樹木,本就是大自然的一個獨立生命體,生命週期遠遠超過人類,而木雕彷彿是它生命的延續,每一件木雕作品,它背後都是來自一顆年齡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的樹木,它所蘊含的生命力,和其它藝術品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許多木雕師傅在從事木雕工作長久後,會對木頭產生不可言喻的情感。欣賞或收藏者,當他接觸或撫摸一件木雕作品,不論成品如何,那種感覺的溫潤、柔和,還有木材原始的香氣,就讓人久久無法釋懷;如果再加上作品本身做工精巧,意境深遠,那就更令人無法抗拒擁有或收藏它的意圖了。
台灣現存的雕刻名家,在透過這段收藏期間,直接、間接接觸者,為數不少,有幾位甚曾多次至其工作室,當面請益,聆聽其暢論創作歷程。收藏品類,囿於各種因素(主要是財力),迄今未能擁有像朱銘、李松林這些名家大師的作品,不過像蔡明輝(阿江師)、黃媽慶、陳柏融、黃瑞元、蔡清鈿、劉如權、陳德隆、劉明源、劉火明、楊乃魁、邱清海、邱華清等人的作品則略有收羅。
蔡明輝俗稱阿江師,其所有作品亦以「江」字落款,師事朱銘大師十餘年,秉持朱銘以粗曠精準且最少之刀工,表達作品意境的創作方法;其所雕刻的水牛,當今台灣無人能出其右。阿江師已年逾花甲(1950年生),務農為業,為一純僕、古意的村夫,多次到他在苗栗通霄城北里的住家拜訪,都能深刻的感受那種台灣農村鄉下人特有的平實和發自內心的熱情,阿江師那間普通的磚瓦房,座落在一片稻田中,只有一條不能錯車的通道出入,路口有一棵成蔭的大樹,樹下一間半人高的小土地公廟。阿江師夫妻平日主要仍操持農務,種稻、種菜,自給自足外,餘糧則販售貼補家用;阿江師雕刻的工作就在屋外的簷下角落進行,而且看起來投注許多時間在上面。阿江師十五歲即追隨朱銘大師學藝,十幾年的學藝生涯,奠定了厚實的雕刻技術,朱銘先生師承通霄雕刻前輩李金川先生;李金川與三義的吳羅松兩人,被尊為三義木雕的宗師,由於他們兩人的努力,奠定今天三義成為木雕重鎮的基礎。阿江師追隨朱銘期間,也適逢1960,1970年代,台灣木雕產品外銷美、日等國的輝煌時期,不過淳厚的阿江師,並沒有因此迷失在其中,仍謹守本份磨練自身的創作技巧。今天其實阿江師所擅長的並不止於一般人所熟知的“水牛”主題相關創作,其它動物、人物、風景的作品亦十分生動精采;因其作品技巧成熟,品相完美,收集不易,以他從事雕刻創作三十年的歷史,再以作品成熟具收藏價值的後二十年而言,應仍有數百件之譜;惟今不僅市場上不多見,其本人留存亦無多,幾全為有識者所藏,且不輕易示人所致。
另外一位由台北落腳三義二十份地區的陳德隆先生,大概是所接觸過最陽光、最快樂的雕刻家了,相較阿江師,陳德隆屬於較年輕的一輩(1965年生),是一個藝術才華橫溢的創作者,喜愛各種運動,玩重型機車,美工學校科班出身,也循序拜師學藝,作品遍及各種主題,更首創「透光」雕刻技法,除木雕外,亦擅長水墨畫,竹雕燈飾製作;多才多藝,優遊自在。木雕創作在歷年各項競賽中,屢屢獲獎。陳德隆的作品中,有許多是利用樹根、樹瘤,甚至夾雜岩石的樹頭,以其天然之造型,稍加雕琢所完成的根雕、巧雕或天雕,創意十足。陳德隆之作品雖不致像阿江師稀有,惟因收藏者多,流通性不高,工作室留存亦不多。
黃媽慶先生是一位充滿草根性的鹿港在地藝術家,如同鹿港前輩木雕大師李松林先生,早期亦從事神像雕刻,但轉型進入木雕創作甚早,作品豐富多樣,屢次獲獎;許多藝廊經紀商熱衷於仲介其創作,展覽之多與密,可謂當今木雕家之最。頃近兩岸往來密切,黃媽慶之作品,亦曾為台灣政要餽贈大陸人士之禮物,其作品應是有一定之藝術與收藏價值。黃媽慶近年來作品有許多偏向較易保存之懸掛式浮雕,且多以荷葉、絲瓜為主題,不同於早期的圓雕作品主題較多樣。
另外一位曾以荷葉、絲瓜、昆蟲等為創作主題的著名雕刻家為大溪的陳柏融;陳柏融先生曾有一段時期,集中以肖楠木為創作材料,所雕刻之絲瓜,唯妙唯肖。絲瓜題材,雕刻者雖眾,惟仍以陳柏融先生所作最為成功。陳柏融先生亦有以台灣檜木嘗試不同題材之創作,成果不俗。
黃瑞元、黃石元兄弟是在木雕創作十分成功的兄弟檔,尤其黃瑞元先生為台灣雕刻界,特立獨行、成就不凡的佼佼者。黃瑞元先生出生於苗栗銅鑼,學藝於三義,曾短期師事朱銘大師;不同於其他木雕工作者,黃瑞元除力求雕刻技藝的精進外,且廣泛、大量閱讀,加以轉化吸收,提升自身人文素養,並應用於作品上,著名的雞、渾沌、詩意山林等系列作品均獲好評。其木雕寫意重於寫實,每件作品皆可見斑斑斧痕、精雕細琢、渾然天成、寓意深遠。雖其價位超過同輩甚多,惟仍吸引許多收藏者追求,殊屬難得。
蔡清鈿算是大器晚成者,原是嘉義人,學藝於台北萬華地區,後僻居於宜蘭壯圍鄉海邊,並未接受完整之學校教育,一度中斷其雕刻生涯。遷居宜蘭後,憑其精湛之雕刻技巧,為人代工,賺取生活所需,十餘年前(現已逾六十)毅然以本人名義參加全省美展獲雕刻類金牌獎,一舉成名;作品一時之間洛陽紙貴。尤其所專注之黃楊木雕刻,精緻之程度,無人可望其項背。
每一件木雕作品,創作者都有其巧思,欣賞或收藏者未見得能完全暸解其真意,不過藝術之美,即令藝評家或一般凡夫俗子,仍有其共通之處,程度或有落差,但普世之價值應可公論;或有機會在後續就每一件藏品逐一賞析,也是樂事一樁。
2010/11/9王炘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