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反求諸己



反求諸己
我們這個社會,每天都會有許多相對好的和不好的事情發生,好的固然值得讓我們欣羨學習,但其實不好的事件更有許多值得我們去檢視、檢討。而且這個檢視、檢討理應是對自己,不是對別人。要是能對這些他人的錯誤結果感同身受,轉化成自己的經驗教訓,無形中可以減少自己將來重蹈相同錯誤所付出的代價。
最近最熱門的當屬最高行政機關幕僚長涉貪、科技業大老有私生子女事件,媒體每日數爆,不只當事人,連親朋好友,鄰里鄉親、祖墳風水都不放過,蒐羅之廣不下於明永樂帝對方孝孺誅連十族;千篇累牘,反覆報導,一方面對事件當事人有如凌遲酷刑,一方面滿足了社會大眾好奇和窺探慾望,雖有人一再呼籲要哀矜勿喜、痛定思痛,但大多數的人仍然是抱持著看熱鬧、看笑話,批判、揶揄,甚至Kuso充斥網路。
誰無父母,誰無子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些事件的當事人和他們的家人,已經或即將為他們的錯誤付出代價;但對社會影響,除了提供朝野鬥爭的議題外,大多數人如看肥皂劇般的幸災樂禍,或事後諸葛亮般的說三道四。其實這類錯誤的事件,能夠被揭發,代表我們社會還是有希望的,早發現總比晚發現好;每個公眾人物,乃至一般個人都可以藉此機會檢視反省自己,是否已有或將要犯跟他們類似的錯誤,有則改之,無則惕勵自勉。就當做無形中,別人先替你做了一個錯誤的嚐試,而這個失敗的代價,是由別人幫你承受,這樣所得到的收獲,遠比在那邊做業餘檢調人員,或道人家家務是非有意義多了。
有人一生順遂,有人有風有浪;但只要是公眾人物,稍有波折,都會被放大檢視,更何況嚴重到違法亂紀,所要承受的輿論和公眾的壓力,非常人所能想像。媒體要善盡它第四權及提供社會大眾知的權利,對這些話題或事件自然會著墨較多;但我們做為一個成熟公民社會的一份子,面對每天排山倒海而來的負面資訊和社會上那些不幸或錯誤示範,如何面對、回應,進而轉化成對自己和別人的一股正向力量,不只可以成為自己後續為人處事的參考準則,無形中也會引導社會減少對立,促進和諧,讓錯誤示範和失敗的事件日益減少。
郭台銘先生在以「面對挫折的勇氣」為題的談話中有一段文字「…一定要記住,你沒有失敗,你就不可能有成功…」。郭先生事業上的成就,我們不用多說,他沒有顯赫的國內外學歷,談話不會文謅謅的咬文嚼字,往往平鋪直述,淺顯易懂,但確是他三、四十年實務換來的血淚經驗;年輕的學生或初入社會的新鮮人,或許有些人覺得有點教條,聽完只是馬耳東風;但當有一些人生歷練後,尤其曾經失敗過的人,就會覺得字字句句說到心坎裡。成功本來就是一連串失敗的累積,愈多的失敗,成功愈堅實。不過承受一次、兩次失敗或許還做得到,但人生的時間有限,再者很多機緣都是過去了就不會再來;所以除了要累積自己的失敗和錯誤經驗外,更重要還要去記取轉化別人的失敗,成為自己對抗挫折的盔甲,這樣成功也就不遠了。
高官涉貪、企業家行為不端,這不是第一次,相信也不是最後一次,能不能減少?這涉及政府的廉能和公眾人物的價值觀,一般庶民能做的有限;社會大眾比較能影響自己的,應該是面對這些事情的態度。當有官員涉貪時,動輒要求領導人或行政首長下台,似乎有點太政治考量,企業家有私生兒女,一再過度渲染,不尊重隱私,把人家家務攤開檢驗,也太過了一些;聖經中有一段很有名的故事大略說到:當法利賽人要用石頭打死一個行淫的婦人時,耶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結果在場的人聽見耶穌的話之後,就從老到少,一個個的離開現場。由此來看,人總常會不知不覺中「嚴以律人,寬以待己」,其實當別人犯錯時,正是反省檢驗自己最好的機會。
2012/07/06 王炘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