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長青
最近離開工作多年的職場,當然不是為了享受恬澹的退休生活;主要是想把過去多年工作生涯的點滴做一番反省整理,另一方面思考趁自己身體還可以的時候,能在更符合自己興趣專長的領域,做出一點成績;同時體驗另外一種比較自我、隨興的生活方式。
工作了三十年,也可算是職場的老兵了,有過近六年的公職經驗,擔任過外商科技公司的工程師、也執過教鞭,也在政府的財團法人做了十多年,最後則落腳金融業近十年。看到、學到的不可謂不多;相較現在競爭激烈的年輕一代,算是幸運許多。
回首來時路,有太多太多的貴人提攜相助,看到許多職場光明的一面,當然也體驗許多黑暗醜陋的一面,不過大致而言,在過去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只要努力,幾乎最後都會有相對的回報。
公職階段,從基層科員開始,因機關裡幾個國學底子深厚,文采風流的老公務員,沾其餘墨,獲益不少。外商科技公司,高報酬,時間和健康相對付出也多。政府的財團法人,待遇福利都不差,能否成長、進步,則繫於個人的自我要求和努力。感觸較多的則是在金融業工作時期,因緣際會,接觸許多不同人士,對財團企業,尤其家族企業運作深有所感。
台灣的財團企業,幾乎都跨足許多不同的產業,絕少僅專注於一個行業裡,不管垂直整合也好,水平整合也好,跨業整合也好,演變到最後,很多交易是集團內各公司彼此間,相互支援,購買自家產品;好處是,集團的內需,就足以支撐企業所屬許多小規模公司的生存,自然集團企業也就相對穩定。也難怪一般人求職的優先順序,除了公職外,以大企業為主。不過仔細探究這些財團企業,很多都還是停留在家族企業的格局,第一代白手起家的財團企業,通常仍處於成長擴充階段,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第二代主其事者,則因成長環境優渥,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但是『千金難買少年貧』,大都缺乏腳踏實地,父母也不捨吃苦受難,所以難以體會創業艱辛。很多人雖然出入、排場,比第一代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守成不易,企業經營,難免跌跌撞撞,起落有時,甘苦備嚐。如果到第三代,那可能更難寄予厚望了,這些幸運兒,往往都是有外國護照,英文是母語,國外生活經驗遠多於國內,好的方面說,比較有國際觀,對他們而言,本土或傳統是落伍的代名詞;喜歡做的是投資、財務操作這類金融遊戲,有興趣的是數位內容、多媒體、網路、電玩這類產業,在正式接班前,先從事些所謂創意或前衛產業,一來入門容易,虧損有限;二來也可贏得不當「靠爸族」的好名聲;女性如能偶而出席一些時尚趴,那更是錦上添花。加上台灣媒體喜歡追逐這類題材,適時幫這些人吹捧助勢,讓他們更容易迷失於安適,忘卻先人經營企業的辛苦。
台灣的財團家族企業歡喜近親繁殖,父業子傳;在這些企業裡工作,第一要件是血統,但血統要純正,否則反而會禍起蕭牆;第二要忠誠,血統的條件是先天的,可遇不可求,忠誠則可靠後天努力,但盡忠的對象是老闆個人,不是企業,因為老闆的利益和公司不見得完全一致。當然如果公司內有多位老闆,如何選擇效忠對象,那就得靠智慧和運氣了。第三才是能力,能力好當然也是出頭條件之一,能夠有能力又忠誠當然最好,否則只有能力,在企業裡只成為工作核心人員,不能進入權力核心,更不用說進入最重要的利益核心圈內。
其實看看國外一些百年企業,像IBM、可口可樂、奇異、福特汽車、…..,當年的創辦人湯瑪斯、艾薩凱德樂、愛迪生、亨利福特、…..,他們的後代,如今至多也只是這些先祖所創立公司的股東,營運管理完全委由專業經理人,這樣企業反而能百年不衰。再想到台灣資訊業的前輩施振榮先生退休時曾表示:,「如果傳位給自己的子女,會對不起子女、自己和一起努力的同仁。」,怎不令人三思。
2013/03/20 王炘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