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耶誕節前夕,住台北市文山區的王敬熙先生(自稱王老頭),以鏍絲起子釘死與他相隨半世紀的老伴孫女士。坦承不忍看罹患帕金森症的妻子,一日一日的走向生命的盡頭。其情固然可憫,不過認知與方式似乎有待商榷。
我自己年近花甲;值此即將自職場告退之前,對王老頭的心路歷程,或許不能全然瞭解;不過自忖尚能體會一、二。尤其這兩年來,自覺體力、精神衰退頗快;更能多一分認知王老頭之情境。
人會衰老、會死亡是必然,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尤其對一些青壯時期在職場、在人際關係經營得不錯的人。當他要面對一個耳不聰、目不明,白髮稀疏、牙顫唇抖;許多事要倚賴別人的自己時;往往需要更多的智慧來適應。人常說:在仕途上「上台靠機會,下台靠智慧」;其實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何面對退休、老病、死亡,每一階段才更須要大智慧。
上天從某些角度來看,還真是十分公平。青壯時期愈是渾渾噩噩,糊粴糊塗過日子的人,面對自己的年邁、衰亡,反而更能自處,因為還不是一樣是混沌而過;不會受困於自己的心境。青壯時代,人生過得愈精彩、愈燦爛的人,在面對自己老年生活時,反而須較多的調適。當然有些人調整得很好,讓自己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能扮演最恰當的角色,悠游自得。也有人沉緬於過往輝煌亮麗的歲月,不習慣於平淡、沉寂,而弄得親人不睦,友朋不和,造成後輩諸多困擾。王老頭可能比較傾向後者。
王老頭那一代,是近代中華民族最苦難的一代,當該是求學的時候,遭遇的是,國破家亡,顛沛流離。好不容易來到這個海島暫時安定下來,卻又是屬於所謂的少數「外省人」族群;在受到之前移民這塊土地,所謂多數「本省人」無形的擠壓下。對這塊土地,終其一生很難有百分之百的安全感與歸屬感。反應在行為模式上,就是自身或子女,有機會就留學、移居國外。近年來,兩岸全面互通後,則轉往對岸落腳生根。王老頭的兩個兒子,應是在此種氛圍下,定居美國。
其實有些人就沒有王老頭這麼幸運了。很多行伍退下來的「老芋仔」,他們在1960年代前,還時時夢想著「反攻大陸」,回到家鄉。1960年代後,終於夢醒了,認知要在這塊土地上終老;可是已經有點太遲了。有人終其一生,孤苦無依,拿著一張永遠無法兌現的「戰士授田証」貧病而去。也有人找一樁年齡不是那麼相稱的婚姻,最後幸運的,生兒育女,安享天年。不幸的,受騙破財,晚景堪憐。兩岸互通後,多了一條路;帶著一輩子的積蓄,回鄉度過餘生。
王老頭相對同一年代的人,算是不錯的;受過高等教育,擔任國家領導人的隨從,妻子亦為知識份子,曾經都有不錯的工作和收入;經濟生活無虞。兩個兒子,國外留學有成,順利就業、成家,生活安定。從許多方面來看,都是令人稱羨的家庭。
王老頭一直難以忍受的是「孤獨」、「老病」和面對死亡前可能「沒有尊嚴」的生活。
以「孤獨」來說;王老頭認為子女到美國求學、就業乃至定居,對家中年老的父母不好。其實年輕人到國外留學,學成後就業,進而成家,長期居留;最興盛的時期是在1970、1980年代,之後漸漸減少;到今日,大多數出國留學者,也都在學成後返國服務。
通常早期只要曾出國留學的人,應該都有一些體驗;除非是那些富裕人家子弟;一般家庭子女在國外求學,要面對的,除學業上的壓力外,還有經濟上的壓力;更遑論心理上、環境上的其它壓力。王老頭的兩個兒子,在美國即使已就業成家;其生活的壓力也應該仍然不小。對王老頭夫婦的照應,難免有心無力,只能盡力而為。如要企求他們承歡膝下,日日陪伴,以解「孤獨」;即使他們都在台灣工作,也難以做到。再者,所謂「孤獨」通常只是主觀的認知。如何排遣「孤獨」,主要在自己。身為一個知識份子的王老頭,似乎可以多培養自己的興趣、嗜好,或參與公益、宗教及各種團體活動;都是減少「孤獨」的方式。晚輩常伴左右,含飴弄孫可能不是唯一有效的辦法。
再說「老病」,王老頭説自己「不怕死」,「活夠了」。「老病」這是任何人所無法避免的。這也是上天公平的地方。通常「老病」後面就是死亡。「死亡」不可怕,絕大部份的人都不怕「死亡」;因為死了就一無所知。真正害怕的是「預知死亡」。對年輕人而言,感覺距離「死亡」非常遙遠;所以敢於飆車,敢於冒險,甚至敢於吸食毒品,敢於從事各種高危險的活動。但對上年紀的老人而言,想的總是「養生」,如何「延年益壽」;這是因為看到同年一一故去,日漸凋零,求醫問診成為日常作息的一大部份;在這種情境下,會感受到「死亡」與自己的距離日益接近;「預知死亡」的陰影,自然籠罩在生活中。
「老病」或者「預知死亡」的恐懼,牽涉到每個人對「生命」的態度,和「活著」的價值判斷。我們看到許多的人不但能克服這種恐懼,甚至樂觀面對。家母在世最後兩年,飽受洗腎之苦;身體已如風中殘燭,隨時都可能灰飛煙滅。猶能勉力抖擻精神,為子女打毛衣,自己烹煮食物;凡事親力親為,不麻煩後輩;連最後走時,都是在清晨睡夢中悄然離去。藝術家劉其偉,高齡過世前,依然對人生充滿熱情,四處旅行,創作不息。日本「白色巨塔」、「不毛地帶」、「不沉的太陽」等暢銷巨著的作者山崎豐子,超過八十高齡,依然作品不斷,且一部比一部精彩。王老頭亦然是八十有三,猶能經營維護其部落格,中英文寫作能力不差。卻自認「活夠了」,而且一意要遂行自己所謂的「安樂死」;他對「生命」的態度,「活著」的意義,完全持否定的思維。「對」或「不對」旁人難以置喙。
另外王老頭冀望在世時,都能很有尊嚴的活著。不要將來因「病」或不可抗力的原因,讓自己無法掌控自己,而沒有尊嚴的茍活人間。
人不是上帝,人生在世,本就有許多無可奈何的事。對自己的血肉之軀就是如此。今天醫學再發達,理論和技術上已可以複製人;可是對許多疾病的預防或治療,仍然存在許多未知。除自殺外,人無法完全預知自己要以什方式告別人間。如果可以選擇,大多數的人都希望能安詳沒有痛苦的,平靜、悄然的走。不要受病痛折磨、不要行動不良、不要變成植物人、不要插滿一身管子。但是這些常常不是個人的意志所能控制。它涉及醫學、人倫和法律各種交錯複雜的問題。會不會得到癌症?中風等病痛。它與個人的遺傳基因、工作環境、飲食偏好、生活習慣都有關係。即使是身為帝王,亦只能就有限的知識盡人事,聽天命;更何況一般人。活在當下,事情來時,認真面對,可能是大多數人所能做的。只是王老頭可能無法認同。
王老頭親手結束老伴的生命;而且覺得老伴比他早走是比較幸運。她妻子是否如此想,因為人已往生,不能求証。不過以普世的認知來說,在孫女士吃了王老頭給她的藥,昏睡情況,沒有明確的意識時,王老頭有無權力擅自決定他人的生死?更何況王老頭以極不人道的方式,將鏍絲起子釘入孫女士頭顱,所引起的痛苦;絕不是所謂的「安樂死」。不知王老頭當時的心智有無偏差?退一萬步說,如果王老頭做這些事,都曾得到孫女士的同意。但他在部落格為文,雖沒有責怪兩個兒子滯美,棄兩老獨居台灣。但字裡行間對一般人送子女出國,最後落得老人孤苦無依,非常不以為然,隱然有怨。則當他要做這些事時,有無想到,如此一來,可能讓他兩個兒子背負一輩子難以抹去的污名和遺憾;這個無法承受之「重」,有生之年永遠揮之不去,是何等的難堪。王老頭啊!王老頭,你是不是太自私了。
王老頭的事件,不會是單一的個案。應該還有許許多多相類似的案子,以不同的方式發生在我們這個社會的各個角落。台灣馬上要步入老人化社會,不到十年,台灣社會每四個人,就有一個老人。不過不管是政府或家庭,似乎都沒有覺醒要如何因應這個問題;養老、安老制度的建立,不但軟、硬體不足;甚至觀念都沒有。加以貧富差距日益嚴重;養兒防老已不是單單年輕一代願不願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政府的施政只願操短線,投資源於短期見效的建設。老人們或即將進入老年的人們,要多想想,如何靠自己自求多福了。
2010/12/29王炘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