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中國人、日本人
從小在一個父母都受日本教育,而且經常以日語做為他們溝通語言的家庭中長大;對於日本總有一種莫名的熟悉。加之成長過程,常耳聞爸媽對日據時期,日本政府在台灣種種治理情形,比較國府統治台灣的狀況,對日本人的處事風格無形中又多了一層認識。及長,對近代史多所涉獵,從日本的戰國時代、德川幕府、明治維新、日俄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民國肇建、日本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台灣回歸中國。一路走來,中、日、台之間彼此關係密切,糾纏不清,至今猶然未已。其中有見之史書,也有許多史料未完全公諸於世的,如日本投降時,中國戰區裡國府、日軍與中共間的恩怨情仇,受降對象、物資交接的曲曲折折;日軍殘存於國府和共軍中協同作戰的事實,日軍中國戰區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及部份高階將領,在蔣介石及國府親日將領何應欽、湯恩伯、閻錫山迴護下,如何避過盟軍遠東軍事法庭審判,免於絞刑,無罪開釋;乃至國府敗戰,退守台灣,日本軍官組織所謂軍事顧問的「白團」,協助蔣介石打勝金門古寧頭關鍵一役,確保以後台澎金馬的安全,並主導台灣軍官的中高階訓練超過二十年。這些史實,在在顯示,不只台灣,乃至全中國,在可見的近一百年來,深深受著日本的影響與牽動。也令我們不得不佩服日本這個可敬的國家和人民,沒有他們,今天的台海,乃至亞洲可能又是另一種局面,是福是禍,無人知曉。
歷史上,日本受唐朝的影響很深,即使到今日,日本一些底層的傳統文化,如服飾、茶道、寺廟建築,仍可看到唐朝的影子,保存而且加以發揚光大。唐朝在中國歷史是一個難得的盛世,文治武功都是前所未有,加之李淵父子來自西涼,對宗教、文化,特別的開放和包容,連當時外國來的人,都可以當朝為官;這種觀念,即便在地球村的今天都不容易。日本接受唐文化後幾百年,大致處於鎖國的狀態,著意於發展出自有的「武士道」精神文明;一直到「黑船」打開了它的閉關政策;啟發了像「阪本龍馬」這些先驅者,結束幕府,開始「明治維新」。
相對的中國在這段時間,歷經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兩個漢族,一個蒙古族,一個女真族,不過都經過文化融合成現在的中國。在西方工業革命前,中國或許仍可稱得上富甲一方的強國,不過西方經過工業革命後,船堅礮利改變了這個情勢;加上中國統治階級的腐敗,戰亂頻仍,中國成了「落後」的同義辭。即使今天社會主義的「中國」,雖然在GDP總額已取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人均所得,僅及日本的十分之一,更別說一般人民教育水準、法治精神、文化素養更是無法相提並論。而且這種文明的落差,不客氣的說,絕不是十年、二十年可以追趕得上。
在台灣這邊,西元1898年日本治台前,清政府鑑於日本覤台甚殷,勉予建省,但已是王朝落日,無心經營。日本據台後,歷任總督,無論任期長短,如兒玉源太郎、乃木希典,以及一些優秀的文官如後藤新平等,無不本於日本人的盡責、知恥的任事精神,把台灣視同日本既有領土,努力建設;像李登輝口中的「台灣的恩情人」八田與一,所設計建造的珊瑚潭水庫,工程規模之大,經費之多,在當時日本國內亦無出其右;到今天依然灌溉著台灣的稻米之鄉─嘉南平原。二戰結束時,日本雖然戰敗,國府接收台灣;但當時的台灣社會,物資雖不見得充裕,但人民素質、知識,平均高於農民佔85%以上的中國甚多。眼見戰勝的國府軍隊、官員卻遠不如原來的日本人,一時間從期望變成失望,種下日後衝突的遠因。國民黨政府在歷經二二八、白色恐怖等事件後,痛定思痛,自立自強;蔣經國之後,更厲行建立民主、法治,成就一個政治、經濟都逐漸成熟的現代化國家。雖然在總體的經濟上,比不上地大物博,後來居上的中國大陸。不過個人平均年所得是中國大陸的六倍,人民的教養、法治觀念、道德水平、人文素質更遠遠高於彼岸。雖然比之日本還有一段距離,但比起其他歐美先進國家,差異已不再令人咋舌。
日本以中國唐朝文化為本,良性發展成其特有的忠誠、負責、知恥的「武士道」精神,形於外的變成自律、自重、謙恭、有禮的舉止;情感上也傾向壓抑、隱忍。三月十一日二時四十六分的九級大地震,發生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不論先進的歐美國家或第三世界國家,不只是受災和傷亡程度,絕對遠超過日本,善後工作以及人民面對天災應對的智慧也不會像日本人一般。以災情損害程度而言,如果是台灣和先進國家也許十倍於現有的日本,中國大陸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可能達百倍。這應該不是危言聳聽或誇大其詞,只要看看這幾天在台灣立法院面對立委質詢時,咱們原能會的官員,只會拍胸脯,卻提不出任何可以說服人的計畫,可見一般;原能會這些高階官員都是學有專精,不是國內就是國外的博士,尚且如此;更不要說那些敢口口聲聲說我們核安做得比日本好的台電高層;反正到時真出事,大家都沒命了,誰會去追究他們這些人說的話。昨天看雅虎網站一份尚未完成的民調,大意是說,如果台灣發生和日本一樣的災變,你覺得政府有辦法因應解決嗎?截至我看的時候,4%不知道,6%有辦法,90%沒有。我想台灣真正的狀況是:不只政府要努力,人民也要努力,大家一起都要努力。
2011/3/15王炘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